香港喇沙會學校的誕生

[vc_row css=”.vc_custom_1629106939392{padding-top: 90px !important;padding-bottom: 90px !important;}”][vc_column][vc_row_inner][vc_column_inner][vc_column_text]

除了在羅馬總會的Brother Superior General外,促使總會派遣修士到香港服務的人士中,最費用心的是Father Timoleone Raimondi (後來尊稱為高主教) 。高主教精力充沛,做事充滿熱忱。為了使香港當時的天主教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,他不停請求Brother Philip, 當時的Brother Superior General,派遣修士到香港。由於當時世界各地對喇沙會修士都需求甚殷,高主教的請求,並未即時得到接納。可是高主教並不氣餒,不停重覆他的要求,終於在他去世前,他的堅持得到Brother Philip的認同,答應盡快派遣修士到香港。

一八七五年十一月七日,六位修士首次踏足香港;這六位先驅者成立了香港喇沙會。他們包括來自馬賽的Brother Hidulphe Marie, Brother Hiduphe de Jesus和Brother Hebertus,來自巴黎的Brother Isfrid和來自倫敦的Brother Adrian Edmund和Brother Aldophus Marie,他們都是有豐富經驗的教師。

修士們的第一班學生只有七十五人,校址是在砵典乍街,那裏只有四個課室。可是幾星期後,學生的人數急增。由於1874年澳門的一場風災摧毀了很多樓房,不少葡國人移居香港,他們都送兒子到修士的學校接受英語教育。有見及此,高主教在1876年6月,用了14000元買下堅道九號作為聖若瑟書院的新校址,並於1878年開始收取中國學生。第一班英語會話及書信班共有三十位中國學生,1878年7月起由Brother Alphonsus亞方素修士任教。

1880年4月,Brother Cyprian被委任為香港的新院長。他祖籍加拿大,曾在魁北克及紐約當教師,也曾在加拿大、倫敦及巴黎的學校擔任領導工作,管理經驗非常豐富。

1884年1月,Brother Ivarch Louis接任為院長,此時書院已經在香港及遠東的教育界處於領導地位。Brother Louis以堅毅不屈的精神,帶領書院經歷不少考驗。他凡事以基督為本,盡忠職守而從不抱怨。Brother Louis後來在1889年被派往可倫坡,由Brother Abban接替院長一職。1893年Brother Abban被委任遠東區英語基督學校修士會(即喇沙修士會) 主管,管區包括緬甸、星加坡、馬來西亞及錫蘭。Brother Abban離任不久,備受尊重的副宗座高主教也走到人世中最後歷程。在他離世前,他說若他可以重新再活,他也會選擇走同樣的路。為天主給他的使命努力了四十二年,高主教終在1894年9月息勞歸主。

不少修士都曾對聖若瑟書院作出甚有價值的貢獻。當時聖若瑟書院能稱霸各項校際體育比賽,Brother Alphonsus (Kildare) 居它黹間C而Brother Stephen Buckley (Cork) 教導下的牛津班,每年在公開試都得到非常優異的成績。

1915年前,書院的學制大致相同。高中三級是專為準備學生投考牛津大學入學試而設,而通常成績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。

1914年,Brother Aimar接任為新院長。他是一位極有遠見及組織能力極強的領導人。他在1918年購入舊德國會在堅尼地道的會址,即為聖若瑟書院的現址。又鑒於住在九龍區的學生,每天都要長途跋涉,坐渡海小輪上學,他在漆咸道創立了聖若瑟書院分校,交由Brother Paul O’Connell管理。這分校就是1932年創辦的喇沙書院的前身。Brother Aimar在1932年決定購入喇沙利道喇沙書院的現址,經歷史証明這是極具遠見及智慧的抉擇。Brother Aimar為喇沙會學校在香港的發展奠下了鞏固的基礎。

因為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及有足夠的人力資源,在50至70年代,喇沙會學校相繼創立;計有喇沙小學(1957) ,上水喇沙中學(1965) ,聖若瑟小學(1968) ,陳瑞祺喇沙書院(1969) ,張振興書院(1971) ,陳瑞祺喇沙小學(1973) 及聖若瑟幼稚園(1974) 。

2021年,香港喇沙會學校約有學生7000人,700位教職員及2000位天主教徒。高主教的夢想已走了很長遠的路。

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_inner][/vc_row_inner][/vc_column][/vc_row]